p23陳新謙

P23陳新謙

P23陳新謙
陳新謙同志生於1918年6月,湖北漢陽縣人。1942年畢業於軍醫學校大學部藥科。從1943年起至新中國建立前,曾先後在中國國際救濟委員會貴陽總庫重慶亞光藥廠國立藥學專科學校湖北醫學院北平市第一醫院等單位工作。建國後,任華北醫大張家口分校教員、華東白求恩醫學院(後改名山東醫學院)藥科講師、生藥教研室負責人、1952~1983年任《藥學通報》副主編。1981年評為編審,並參加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藥學會理事、常務理事,九三學社衛生部支部副主任委員,《藥學學報》、《海洋藥物》、《中國醫院藥學雜誌》等期刊編委、顧問等。現任中國藥學會藥史學會副主任委員、《藥學通報》顧問。
陳新謙同志工作40年期間,除進行過一段時間的科研、教學工作外,大部分精力都獻給了藥學編輯事業。他早年即一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一面從事期刊編輯,曾參加過《藥學季刊》的編輯工作,主編過《藥學學習》雜誌。1952年到北京參加《藥學通報》的籌備與創刊工作,開始成為一個專職的編輯工作者。他曾編著《植物化學成分提煉法》(與丘晨波合著)、《新編藥物學》和《藥物學》(藥劑學校教材)。 《新編藥物學》一書久享盛名,自1951年第1版問世,30多年來共進行過12次增訂,重印35次,印數累計達190餘萬冊。目前第12版已出版。
陳新謙編審現除了仍繼續編刊、編書外,還熱衷於中國近代藥學史的研究工作,先後撰寫發表論文10餘篇。他與其他同志組織編撰的《李時珍研究論文集》已出版。
( 摘自《藥學通報》1985,20(12:760) )
(擷自中國藥學年鑑1985年,P271-272)
---------------------------------------------------------------------------------

軍醫學校藥科在安順

P217-230
藥科
當初父親在廣州創立廣東軍醫學校時,雖有意設立藥科,因為條件未齊,未做具體籌劃。1937年春,父親奉命北上南京接掌中央軍醫學校。同年秋,抗戰軍興,軍醫學校南遷至廣州與廣東軍醫學校合併。當時南京軍醫學校除醫科外還有藥科,人數很少,隨同父親南遷至廣州的藥科只有19、20、21三個期班,總共不到30名。1938年夏,自廣州遷至廣西桂林的學生有21期的14名及22期的20名。同年秋23期新生先後在廣州及桂林報到的共有19名,同年冬全校自桂林遷往安順,1939年春24期新生報到,學校已全部遷至安順且已上課,此時藥科有四個期班,學生約70人。藥科課程的學習十分嚴格,淘汰率很高,1946年告別安順復員上海時,8年來畢業生僅有95名。抗戰時期前線後方需人孔急,父親又設立了藥學專科部,8期共有115名。接著又辦初中畢業訓練3年的職業教育班「藥劑班」,3期共46名。這250餘名同學不但犧牲奉獻於抗戰大業,2、30年後,海峽兩岸藥學事業之蓬勃發展,他們的功績歷歷可數。
父親對藥科教育極為重視,到安順後開課不久,他向藥科師生講話時曾流露出他的心願與抱負,大意是說:「辦醫科教育想要凌駕國內知名的醫學院校之上,短期內是無法辦到的,但希望能將藥科突出於國內,好比華西醫學院,其本身並非十分之名,可是只要一提到華西牙科,則是眾人皆知,因為華西的牙醫是全國第一的。」同時父親亦看到我國藥品太過依靠國外進口,主要原因在於缺乏學有專才的製藥人員來推動製藥的研究與生產。因此他加強教學師資,每年招生名額增加至30名,並將藥科比照醫科編成五個學系:基本化學系、生藥學系、藥劑學系、檢驗學系及製藥化學系。前四個學系與醫科基礎醫學的8個學系的實驗室,皆散建於校本部左方的武當山區,最初是稻草為頂的臨時性建築物,但能自行發電,不到兩年都陸續建成相當考究的平房。製藥化學系則單獨建在校本部對面的小梅山麓,想是在規劃時就已考慮到以後藥品製造研究所就設立於此。
藥科是四年制的,因在抗戰期間寒暑假只放一兩個星期,藥科學生只需三年半就可完成四年的課程,學生在第八學期的後兩個月必須到藥廠及藥房實習各一個月,畢業後分派到軍醫院、藥庫、藥廠或檢驗所等地工作,成績優良的學生可留校擔任助教。
為了提高學生素質,父親在羅致教學人才方面費了不少心機,因此安順時期藥科的教師陣容也是相當強大的。以下列出各藥學系的課程編排與教師陣容:
(一) 基本化學系
袁開基-留美化學博士,授有機化學
嚴仁蔭-留美化學博士,授定量分析及理論化學
林炳光-留美,授普通化學
鄭法五-留美,授定性分析化學
方錫疇-留美,授普通化學
胡紹渠-副教授,授高等數學及礦物學
黎昌仁-副教授,授物理學
楊珠翰-副教授,授定量分析化學
助教-張繼宗(22期)、楊濟秋(23期)、余國良(25期)、袁啓洋(浙大)、丁宏勛(浙大)
(二) 生藥學系
李承祜-留日,授藥用植物學
管光地-留美,授生藥學
馬基華-留美,授生藥學
焦啟源-留美,授藥用植物學
助教-徐岩(18期)、趙仲雲(19期)、吳美樞(24期)、蘇中武(25期),陳鴻緒(25期),何其義(26期)、金家淮(27期)
(三) 製藥化學期
龍康侯-留德製藥化學博士,授有機製藥化學
葛祖良-留美,授有機製藥化學
王贊卿-留美,授高等有機化學及有機分析化學
浦同烈-留美,授化學兵器學
胡嗣仁-留美,授藥品工業化學
馮成湜-副教授,授無機製藥化學
崔鑠才-藥16期,講師,授無機製藥化學
助教-陳勛台(17期)、王友夢(20期)、王青峰(21期)、李正毅(21期)、朱陳福(22期)、樓之岑(24期)、許金池(24期)、方祝(24期)
(四) 藥劑學系
林公際-留日,授藥劑學及衛生化學
劉壽文-藥15期,副教授,授調劑學及藥劑學
張奕棟-藥17期,講師,授調劑學
助教-趙曰義(21期)、李蔚汶(23期)、孫獻昌(25期)、陳錫南(26期)
(五) 藥品檢驗學系
孔憲保-留美化學博士,授藥品鑑定學及毒物化學
胡乃釗-藥14期,副教授,授藥品鑑定學
王志鈞-藥15期,副教授,授毒物化學
呂世枋-藥17期,講師,授衛生化學
助教-越蔭桂(17期)、王著祿(22期)、譚增毅(23期)、黎漢德(24期)、韋思琪(25期)、葉蘭生(27期)、秦芝苓(華西大學)
除了上列課程外,物理學、生理學、細菌學、藥理學、衛生勤物學、拉丁文、德文等,也都是藥科的重要課程,學生要到醫科有關的學系上課。
從校本部「貴西營房」的左側門出來是一片丘陵地,即是安順的武當山,武當山可以說是軍醫學校的校園,居於其中是藥科的生藥、檢驗及藥劑三個學系,成「ㄇ」字形排列,中間是花圃,前方及左右是一片貴州難得的廣闊平地,延伸至城東北的武當山麓。為了實地教學需要,生藥學系主任李承祜教授課餘率領學生登山採集植物標本,考查安順地形地貌及植物分佈概況,經三年多的努力,披荊斬棘,將此地開闢成藥用植物園,面積數十畝,共闢為標本區、學生實習區、藥用植物試驗區,種植有國內外藥用植物四百多種;薄荷、蓖麻、除蟲菊、洋地黃等,則利用山坡地帶大量種植。薄荷油、蓖麻子、除蟲菊散等竟成了生藥學系的一個生產項目,因為此植物園除作教學科研應用外,尚兼謀藥物自給自足呢!中間的花圃其實種植的也都是藥用植物,其中不少是可供觀賞的開花植物如洋地黃、雞冠花、芍藥、西番蓮、女貞等,不到幾年的光景,花開得越來越多越美麗,樹也長的更高更綠更茂盛,花圃錦簇掩映在一片蒼蔥綠葉中,校園的景色於是形成了,後來常吸引不少路過的遊客要求進園裡來參觀賞玩。
與醫科相同,藥科的課程安排也是理論課與實驗課並重,基本上也是上午課堂講授理論,下午做實驗。當時內地物資奇缺,遷至後方的醫學院校幾乎開不出實驗課來,但是軍醫學校的儀器段備十分充裕,例如分析化學實驗課時,平均四位學生可共用一架分析天平。實驗室用的玻璃儀器,不論是用於分析檢驗或是用於有機合成的,皆兩人一套,各自鎖在自己的實驗室櫃子裡,學期終了,這門實驗課考試完後,學生便交出實驗櫃的鑰匙,以便留給下一期的同學用。上生藥實驗課時,每位學生也都能分到一架顯微鏡,各自保管到學期終了的。植物苗圃上,種植了300多種的藥用植物作為教學與科研的標本,教授講到某種藥用植物或生藥時,既有死標本,又有活樣品,使學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毒物化學有用的溶劑、試劑,多數具有「分析用」的純度。藥用植物學及生藥學實驗用的繪圖報告紙,都是學校在廣州時代印製好的重磅道林紙,質地又白又細又結實,在當時著實令其他院校的師生羨慕不已。
安順時期,藥科的教師陣容相常強大,教學嚴格認真。許多教師都曾留學深造,其中有些是有博士學位的,對專業研究在國內頗有聲譽。優良的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是很高的,數學、理論化學必須做習題。各科實驗作報告時,大多數都有習題,常須參考幾本書才能適切作答,若沒有習題,要當場交報告,不准帶出實驗室。藥用植物學及生藥學實驗就是一例,報告紙漂白堅厚,畢業後大多數同學部帶往服務處所,因為紙好,圖自然就畫得精細,也就不忍丟棄。
藥學是應用科學,畢業後到了工作崗位上必須立刻「拿得起來」,因此實驗室的’訓練至為重要。凡是與製造或合成有關的實驗,助教很重視產品的純度及產量,而與分析或檢驗有關的實驗,則重視其是否精確與準確,並常以「未知物」給學生作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測試。生藥學系主任李承祜教授定期帶領學生到山野辨認植物,採集標本,有時要學生採來不認識的植物,再由他詳細講解其所屬之科、屬以及學名、俗名、用途等,以補充學校藥圃之不足。安順四面環山,野生植物何止千種,李教授幾乎無一不識,偶遇一種不能確認的,也能說出是何屬何目何科,正在開花的植物他是十拿十穩,學生欽佩之餘更是學到不少真實學問。管光地教授著重組織鑑別,指導助教製作植物藥材切片標本,供學生實驗時觀察,為鑑別生藥真偽優劣奠下紮實的基礎。馬基華教授對植物藥材之辨認是專家,他著重粉末鑑定,外形不足辨認的,挫成粉末,顯微鏡下一看便知,誘導學生在顯微鏡下多下功夫。
王贊卿教授講授高等有機化學,因課堂時數有限而無法在課堂上講完全部內容,於是引導學生課餘閱績,譬如鼓勵學生翻譯外文專業參考書,他講授的內容偏重天然物有機化學,他指導25期同學翻譯《醣雜體》〔Glycosides〕這本書,分篇登載於《本草》壁報上,供全體藥科同學作參考。
教學方式隨各教授的習慣稍有不同,顏仁蔭博士和龍康侯博士是清華的前後期同學,一留美,一留德;嚴教授在課堂上常引起討論,大概是美國作風。龍教授則不准學生在講課中突然提問題打斷講授,要下課後才准討論問題。但是德國大學生在校四年很少考試,而龍教授卻每月抽一個小時來一次考試,有時還帶著助教同來監考,原來教務處有規定,每學期應有三次月考。
兵器化學一門課是由年輕瀟灑的浦同烈〔亮疇〕教官教授的,講的內容如:火藥、化學武器如芥子氣,內容比較特殊,而浦教官上課時好像在「說大書」,條理清楚,簡明易懂,且生動風趣,很能吸引學生專心聽講。德國人包若蘭女士講授拉丁文,上課時態度嚴肅認真。枯燥的課程,她總講得一絲不苟,抓重點,寫黑板,她不厭其煩,不怕辛勞。一個外國人,在抗戰期間生活如此清苦,能如此負責教學,確實是十分難得的。
教師授課,寫黑板是少不了的,最出色的要推鄭法五教授。他教定性分析時是手口不停的,寫字速度飛快,一轉眼功夫就寫滿一黑板的字。他因不看講稿寫,難免有時會寫錯,他腦筋快,動作更快,一旦發現寫錯了,立刻用右手掌一擦,粉筆仍舊在手上,接著就寫下去。一般的人寫黑板,寫錯字時必先放下粉筆,然後拿起黑板擦,擦掉錯宇,放回黑板擦,再拿起粉筆,才繼續寫。鄭教授就這樣用他的手掌板擦,節省出許多時問,也讓學生學到了更多的知識。
胡紹渠教授教微積分時,一面寫同時一面講,又輕鬆又流暢,想來他是聰敏過人的,不過也許是因為重複教了多年,熟練輕快不足為奇,可是當他教礦物學時,卻顯露出他驚人的才華。上課時,他不用講稿或講義,只帶非常簡單的講授綱要一張。他講《晶系》時,就是非常複雜的結晶結構,也能在黑板上畫得一清二楚,讓人一看便知是一個立體的大結晶。有幾次他想要畫側面或背面的結晶形時,一時記不起是什麼樣子,於是右側著身子凝視端詳黑板上的結晶圖,然後舉起兩手,巴掌相對張開,右手稍高,左手略低,兩隻手慢慢地動了起來,好像在轉動一個橄欖球,事實上他是在轉動那塊結晶體,轉著轉著,突然,他拿起粉箏迅速地畫,立刻一個轉過身來的漂亮結晶體就出現在黑板上了,學生無不驚嘆佩服。如今學生也老了,十年,二十年,甚至四十年、五十年都過去了,結晶形狀早已忘得一乾二淨,可是,胡教授的「空手道」表演卻長留在學生的腦海裡,不停地轉,轉,轉。
父親發現到學生在學習上的一個弱點,就是對衛生勤務學不重視,不肯用功,因為其內容著重在衛生器材的保管和補給,比起化學、生藥學、藥理學來乏味而不顯重要。事實上,衛材的補給正是在作戰時期,軍事藥學人員〔那時稱為司藥〕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於是父親特別請衛生勤務學系主任李旭初教授親自講授藥科的《戰時衛生勤務學》。李教授每隔兩三年就跑ㄧ趟美國,美軍的幾個訓練基地是他最熟悉的地方。他性格開朗且具幽默感,講到把軍中藥科人員稱為司藥,他認為不恰當也不好聽「若比照『軍醫』叫『軍藥』吧!」,他一面用手比劃作吹喇叭狀一面說:「又和『打、答、滴、打、答』分不清了」,引起哄堂大笑。講到衛材分類時,第八類是物理治療器材,先解釋了一下甚麼是物理治療,然後又舉例說打麻將對上肢病患者就是很好的物理治療,一面還做著洗牌的手勢,忽然瞪起眼睛吼道:「你們可別把麻將牌列到第八類去呀!」終於使學生對衛生勤務學發生了興趣。
對助教的訓練各學系的方式不盡相同,孔憲保教授領導的檢驗學系,助教必須有研究題目,如:《國藥成分之研究》、《使君子之研究)、《貴州產金釵石斛之研究》、《貴州水果蔬菜維生素C之測定 》、《中華藥典無機藥物鑑識法之評論 》 等論文討論,經常在進行。每人每年至少提出一次報告,互相討論。製藥化學系王贊卿教授指導助教研究《黃精的化學成分》。生藥系的三位教授則指導助教研究中藥材的鑑別與質量評價等課程,如《安順市上四種柴胡的比較》、《石蒜的生藥學之研究》、《影鬱紫花曼陀羅生物鹼含量的因子》等,後來研究成果寫成論文,先後都發表在《藥學季刊 》與《科學》等雜誌上。
藥科的學生及助教在實驗室的訓練,未曾因戰亂而有絲毫的鬆懈。二年級的學生實習定量分析時,必須先背誦十條守則才准動用分析天平,如「熱的物體不得稱量」等。五十年代在台灣,藥學系某教師發現一架老式分析天平,是他在安 順當學生時用過的,現在還在用。這架古董天平已用了近二十年,且多次裝箱搬運,經千山萬水後仍然具有它應有的靈敏度,這足以證明,使用他的人不論是助教或是學生,在實驗室裡是經過嚴格訓練出來的,否則不可能把一架小小的分析天平保養得耶麼好。
安順八年藥科前後由四位科長主持系務,起先稱主任。第一任科長是張鵬翀主任,張鵬翀是中央軍醫學校藥科第4期畢業生,1937年春,父親晉京接任中央軍醫學校時,即委任張鵬翀接掌藥科主任。直至1941年張鵬翀升任所長後,科長才由林公際接任。林科長是本校藥科八期軍業的,留日專攻藥劑學及衛生化學,為一忠厚學者。接任後見各學系實驗材料充裕,乃增加了實驗的時數,各期班常一天上課七、八小時。此時才發現,大部份學生對製藥反不如對製毒氣更有興趣,某生曾把製成的芥子氣,滴一滴在手背上且畫了十個小十字,先發泡,接著就潰爛,數月後始痊癒。1944年由管光地接任科長,管科長是留美碩士,為國內生藥學權威,中等身材,目光炯炯,豪爽健談,有領導才能。接任後即領導全科講師助教每月開一次學術研討會,他以身作則發表了首次座談會的講演,口才服眾。一年半後抗戰勝利,學校預定於次年復員上海,管科長未待復員便離開學校。接著由王贊卿教授代理科務,照料復員。這次搬遷雖然也是辛苦,卻是充滿勝利的歡樂。
藥科單獨還有一個小小的圖書館,房問雖小,藏書可不算少。能作課本的書每種總有一、二十本。微積分有三十餘本,參考用的書種類甚多,僅有機化學就有二十餘種,每種大多數是一本,也有多至四、五本的理論化學的課本是 Gatterman 的 Theoretical Chemistry,而Willard的Physical Chemistry也有五、六本。有機化學課本是Conan的Organic Chemistry,這本書與眾不同的是第一章講的是Alcohols,普通的有機化學課本都是從Hydrocarbons講起。定性、定量都有課本。衛生化學的課本是林公際著的《衛生化學》,毒物化學課本用的是黃嗚駒〔註〕的《毒物分析化學》。由於藥科以及藥專、藥劑班的學生,每一期人數那不多,這裹的藏書對他們來說是相當夠用的。
抗戰期問物資奇缺,環濟困難,影響所及,國內甚少藥學學術性的雜誌刊行,歐美的新書及刊物能郵運到內地的,更屬稀罕,因而激發藥科22期同學集體編寫了部《司藥必攜》〔詳情請看《司藥必攜》〕。接著同學們又編寫了《小瓶味精》,以壁報的方式刊登,有藥學知識,也有文藝小品,頗受同學喜愛。後來又成立《本草藥學社》,亦以《本草壁報》方式刊登藥學各類訊息。更可喜的是本草藥學社出的刊物後來還走出校門,與貴州報社聯合舉辦《藥學顧問》,面向社會,以藥科老師作後盾,為廣大民眾解答藥學方面的疑問與諮詢。1942年藥科師生還一起合辦一份相當有水準的雜誌《藥學季刊》〔詳情請看《藥學季刊》〕。1946年學校復員上海後,還曾出過幾期以四開篇幅的單張小報形式出版。【註】黃嗚駒是藥學大師黃鳴龍的哥哥,三弟黃嗚鯤,同濟畢業後,來安順任病理學系的助教。他們還有一位大哥黃勝白〔鳴鵠〕,是一位醫學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本草學家,曾創辦過有名的《醫藥學》雜誌。黃勝白的兒子黃藍孫,是位藥物化學家,曾留學德國。他們黃家一共出了好幾位醫藥學專家,對中國近代的醫藥學術事業作出了不少貢獻。〔陳新謙註〕
軍醫學校的藥科與藥所〔藥品製造研究所〕在安順期間,既注意與生產相結合,也注意與貴州、安順本地實際情形相結合。例如:生藥學系系主任李承祜教授,對安順的地理環境及其藥用植物的分佈情形,作了非常深入的調查與研究,他不但提出各地形適宜栽培藥材的種類〔如半夏、山藥、柴胡等〕及方法,對於安順民間常用的藥物如千里光、三角楓、岩白菜、刺梨等作了詳細的介紹,而且將所生產的衣百多種常用中藥,根據其性質、用途等,分門別類地詳細分析與記錄;同時將可在安順移植的藥用植物,進行可行性的分析,對於整理藥物本草、調杳各地民間藥及官藥、提倡栽培等,亦作出寶貴的建議。李教授寫的《安順之藥用植物》這篇論文,在《藥學季刊》連載發表後,引起大家的注意,他的見解和相關數據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價值,因此《安順文史資料》〔第五輯1968年〕還將李教授這篇論文重新全文發表。又如25期的蘇中武對安順市上的四種柴胡〔銀柴胡、北柴胡、川柴胡、土柴胡〕進行對比研究。製藥所結合生產的研究結果,如土法製酒、五倍子製品製法、荼葉提製咖啡因、馬鈴薯製取澱粉、汞製品等,都是利用貴州資源而研製的,至令還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可見在那時候.軍醫學校在製藥方面已提出「民族化」與「本土化」這種概念了,而這些都顯示出藥科的教師與同學,無論在安順或在貴州,都有一定的貢獻與影響力。
1945春,藥學大師黃嗚龍博士自歐返重慶,路過安順,父親懇切相留,請他講學三天。他曾向學生講到,藥師的職責絕非僅配配藥而已,他看到軍醫學校的藥科擴編成五個學系,並可以做到學生每二人一組儀器,每人有一架顯微鏡,實驗室設備齊全,各種純度的試藥、溶劑,充滿各學系的庫房,購自德國E . Merck 的生藥標本有兩百餘瓶,自製的標本更多,又有大幅的藥圃,豐富的圖書館藏書, 且師資整齊,訓練方式完善,畢業前還有藥廠〔藥品製造研究所〕實習及藥局〔學校的附屬醫院〕實習各一個月。他說這證明張教育長贊同他的看法,而且已經把藥科教育的具體範本成功地展示出來了。
1996年6月底曾接到藥科23期陳新謙學長自北京的來信,信是這樣寫的:「接來信驚悉教育長已於本月三日仙去,回想起當年在安順,教育長為改善我
們醫藥兩科同學的學習條件,日夜操勞的情景,感覺心中隱隱作痛,教育長慈祥堅毅的面容仍不時在我眼前晃動。
教育長為祖國培養了一大批醫藥界的傑出人才,他可以含笑九泉了,他的豐功偉績是誰也抹不掉的。僅以藥科而論,他就培養至少十幾位在兩岸藥學界卓有建樹的人物,例如21期仇士傑,22 期張紫洞、張繼宗,23期譚增毅、賈承武,24期樓之岑、黎漢德,25期韋思琪、蘇中武,27期胡長鴻,28期曾德惠,29期原毅,31期龍焜,32期奚念朱等等。其中樓之岑尤為出眾,他是中國最有成就的生藥學家,曾任中國藥學會理事長,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博士生導師,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國內外皆享有盛譽。
教育長一生忠誠於醫學事業,敬業樂群,謙沖寬厚待人,我認為他的突出優點之一是不重醫輕藥,他是既重視醫,也重視藥,這在過去的醫學機構領導人中是不多見的。林可勝就是一個重醫輕藥者,他甚至認為藥學教育根本不需要培養藥師,配方工作可用護士代替,因此他主張撤銷軍醫學校藥科。雖然他是一個生理學專家,在學術上很有成就,但他只著重眼前,他認為美國藥又好又便宜,買來用就行了,中國自己不必創辦製藥工業,不必培養製藥人才。教育長與林正好相反,非常重視藥學教育,抗戰時期如果不是教育長主持校務而是林,上面說到的那些藥界傑出人才肯定不可能出現。
教育長對醫藥兩科同學都十分愛護,一樣看待,從來不分厚薄。還記得1943年我離開安順以前去向他辭行時,他給了我一番誠懇剴切的教導,對我以後人生道路起了很明顯的鼓勵與指導作用。
他的眼光比林遠大,心胸比林開闊。他的確是一位值得我們敬愛的師長。
安息吧,敬愛的教育長!」
【本篇資料承蒙藥科22期張紫洞、張秀龍;藥科23期譚增毅、陳新謙;藥科25期蘇中武;藥科26期蕭振聲;藥科27期胡長鴻;藥科29期原毅等學長提供,特此致謝。】

1947年5月--停辦藥科之事

-----------------------------------------------------------------------------------------
P420-424
1947年上半年,軍醫學校及衛訓所等全體人員分批陸續遷至上海,同年6月1日,國防醫學院正式成立。院址設於上海市江灣市立醫院原址。校舍廣闊,佔地150萬平方公尺,為一理想校區〔註一〕可是,這時,由於當局有意停辦專科部及藥科,而引起學員生的不滿,這也是令父親感到很失望、很無奈的事。
為應抗戰時期對軍醫及司藥的大量需求,以及改進軍醫的素質和加速人才的訓練,父親確實費了不少心血,排除萬難,成立了專科部。不久也證明此種教育不但在改進軍醫業務上成績卓越,而且專科部的人才在學術研究上亦有非凡的表現。父親對專科部的學員一直非常重視,經常勉勵他們努力進修。如今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專科部,當局有意要停辦,父親心裡難免覺得可惜,又因為是來自上層的決定,也只好遵從,可是專科部的學員們卻紛紛起來抗議〔註二〕,大學部的學生,尤其是藥科的學生亦加入行列,導致了一場罷課風潮。
林可勝院長本人是極力主張廢除藥科的,他說:「美國藥又好又便宜,買來用就行了,中國自己根本不必辦製藥工業,不必培養製藥人才,配方工作護士就可以做了。」〔註三〕林院長當時有這種想法與主張不是沒有原因的,當時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英美兩國因大戰帶來的禍害使全民經濟蕭條,此刻兩國的經濟急需迅速恢復,而戰後的中國是藥物消費最適合及最龐大的市場,加上〔一〕林可勝受英美影響很大,與〔二〕國民政府急須依賴英美(特別是美國)兩國政府的支持,在這兩個條件和各種有形無形的壓力與影響之下,林可勝有這種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註一】《國防醫學院院史》,1995年12月出版,p.203
【註二】醫專八期的謝維綱教授〔在台曾任軍醫署副署長〕,曾於1995年8月25日寫資料給我,其中有一段話是關於1947年停辦專科部的事情:「軍醫學校專科部的同學發起了『抗林保張』運動,大學部亦同聲響應,逼得當時參謀總長陳誠到院,訓話中表示,如有反抗即予槍斃。同學中知道陳誠的作風,槍斃人是不需經過軍法審判的,因此大家也就無言息鼓了。當時專科部的同學說,感謝教育長辦專科部,能申請到醫師證書,退役後衣食無憂,這是專科部同學最激烈的感恩運動。正因如此,後來林、盧在台灣也辦了專科部,不過是從第一期開始算起的,至於張建在安順辦的專科部,只能從歷史去追尋了。
【註三】此段資料夾自陳新謙〔藥科23期〕、汪宋寶〔醫科33期〕、甯奇珍〔醫專8期〕等學長。
一直在中國藥學會編輯部的陳新謙教授〔藥科23期〕,以停辦藥科之事寫了當時所發生的情形給我,並附有《中國藥學雜誌》1989年24卷8期原文以證實,他是這樣寫的:
「1947年5月,在上海成立的《全國藥科學生聯合會》,就是特別為了反對國民政府將要實施有關藥科的兩項政策:
一、教育部擬將全國藥科〔大學本科〕改為專科,即收初中畢業生學習五年。
二、國防部擬裁撤軍醫學校藥科。
因此,全國藥科學生聯合會的會員及藥科學生共同發動了請願、罷課,和召 開記者招待會,揭露政府當局對高等藥學教育的迫害。由於此舉得到藥學專家及廣大社會人士的同情與支持,國防醫學院的藥科才得以保存下來,後到台灣改為藥學系。」
金明儒教授〔藥科34期〕於《半世紀懷舊錄》〔1996年8月於台北出版〕裡寫了一篇文章《藥科三十四期班史》,對於當時停辦藥科的往事,也有一段回憶:
「此次改組對藥科的衝擊很大,原有藥科變成醫事技術科一部,後來由李承祜老師擔任科長,因此醫事技術科成了以藥科為主體〔註〕。改組之初,軍醫學校的藥科科長吳榮熙〔曾任國立藥專校長〕教授,向來校訓話的參謀總長陳誠將軍請願不要取消藥科,碰了大釘子,並要查辦吳科長!陳總長在大禮堂訓話,記得有一句名言是:『我們是革命的,不要是被革命的對象,─』藥科學生因而組織請願團去南京請願,由藥科 32 期徐步洲領了一群同學去南京請願不要取消藥科,大家先到南京國立藥專會合該校同學,然後到教育部,教育部的答案好像說不是他能力所及,建議去國防部,在往國防部的途中,學校派人警告說:國防部乃軍事機關,切切不可去請願,嚇得只好在中途解散。事隔五十年,還不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註】《國防醫學院院史》1995年12月出版,p.207,208見「醫事技術科」。
現任湖北武漢冶金醫學專科學校外科顧問的江斌教授〔醫專二期〕,自1944年由雲南調到貴陽衛訓所就一直與盧致德共事,勝利後他隨衛訓所遷至上海,改組後在國防醫學院任學生總隊副隊長(總隊長為徐省三)〔註〕,1997年3月9日曾寫過一封信給我,對於改組後學院當局擬停辦專科及藥科的事,有一段回憶: 「1947年由於林可勝的主觀,擬停辦本校藥科和專科遭到在校學生的反對,引至罷課風潮。這時我正在南京聯勤學校學習,我接到盧致德電話說專科部學生鬧事,要我趕回上海調解。我到校時,見學校貼滿反對標語、學院罷課,主因是停辦藥科與專科。我回到上海見到林可勝與盧致德,向他們建議此兩科不能停辦,理由是:〔一〕如停藥科,軍醫司藥乏人管理,〔二〕專科部學員是八年抗日前線出生入死,為戰爭勝利付出代價的人才,功不可沒,應予深造,並給以學資。建公同意和支持我的意見,兩科不能停辦。林、盧在學生的壓力下只好同意藥、專兩科繼續辦下去,並叫我將此意見轉告學生,學潮乃得平息。我回南京後,得知學院復課。」他接著又寫道:「由於建公待人處事胸懷寬闊,致使學院改組順利完成,建公對軍醫事業的建樹與功績,獲得軍醫界同仁的愛戴與崇敬,建公亦得含笑于九泉了。」
【註】《國防醫學院院史》1995年12月出版,p.209見〔六〕管訓部門。
父親對藥學教育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他一直認為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藥學人才及藥學事業,中國的藥學工業才能站立起來。要取消藥科,自然讓他心疼不已,好在後來由於學生的抗議,學校當局也就不再堅持。這次學潮對父親不無影響,因為一邊是他摯愛的學員生,一邊是他的頂頭上司,讓他頗感為難。
--------------------------------------------------------------------------------
历史因他们而精彩
金秋9月(2007),百果飘香,收获的喜悦喜上眉梢。在建会百年庆典之际,继2006年成功评选出首届“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之后,中国药学会喜颁第二届“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同时颁发为表彰近50年来在我国药学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并曾担任过中国药学会领导职务的院士和著名药学专家而设立的“中国药学会突出贡献奖”。  
9月1日晚,在中国药学会百年庆典活动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项目也将同时举行,这就是颁发“中国药学会突出贡献奖”,授予张礼和院士等10位同志“中国药学会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  “对那些在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历史上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的前辈,我们始终怀有深深的敬意,感谢和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在谈到设立该奖的初衷时,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少丽言辞恳切。  作为我国历史最长的学术团体之一,成立于1907年的中国药学会至今已走过了百年风雨历程。这100年,作为联系广大药学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中国药学会见证了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承担着促进我国药学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推进自主创新、规范学术行为、推动学术生态建设等重要职责,取得了累累硕果。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广大药学科技工作者的支持和辛勤工作密不可分。特别是长期支持中国药学会工作的老一辈药学科学家,在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历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此,经过中国药学会第21届理事会15次理事长秘书长会议研究决定,在中国药学会百年庆典之际,向曾担任过中国药学会领导职务的院士和著名药学专家颁发“中国药学会突出贡献奖”。  李少丽还表示,这个奖项的设立不仅是对这些老药学科技工作者的肯定,同时希望为当今的药学工作者树立学习的榜样。因为,尽管这些老药学科技工作者有的已经患病多年,却仍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科学素养和敬业精神令人敬仰。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为我国药学科技的发展鞠躬尽瘁的态度,学习他们为中国药学会的发展呕心沥血的工作作风,必将推动我国药学事业走向辉煌。

▲突出贡献奖获奖者简介  
顾学裘:  
嵇汝运:  
陈新谦:药学编辑专家。1952年参加《药学通报》(现《中国药学杂志》)创刊工作,现该刊已成为国内品牌刊物;首创《新编药物学》内容丰富,久享盛名,现已出版16版,成为我国药学领域影响最大的图书,该书1986年、2000年两次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倡导成立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科学会,积极推动药学史研究工作。曾任中国药学会第17届常务理事。

(摘自中國醫藥報)
---------------------------------------------------------------------------------------------

我国第一位药学编辑专家——陈新谦
(1918— )
张天禄 章捷 发布时间: 2006-10-19 10:32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陈新谦,药学编辑家。他先从事药学教育,后改从事编辑,把全部精力奉献给药学编辑事业,是我国第一位药学编辑专家。他主编的《药学通报》(现名
《中国药学杂志》)影响较大;编撰的《新编药物学》,久享盛名。他倡导成立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科学会(现名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并组织开展了颇有成效的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
  陈新谦,1918年7月21日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1942年,毕业于陆军军医学校大学部药科。毕业后留校在军医学校附属药品制造研究所工作,从事土法制造酒精、鞣酸蛋白代用品等项研究。此外,还参加《药学季刊》的编辑工作。在此期间,经同学介绍,在贵州安顺参加“新中国科学建设协进会”(简称科建会)。1943年,科建会负责人何庆钵函请陈新谦入川协助会务。因此,陈新谦于当年11月间辞职离所,于1944年1月到重庆,在科建会办的亚光药厂工作,并负责创办《科学中学生》杂志,担任主编。该杂志因经费不足,只出了一期就夭折了。1945年,陈新谦到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任助教一年,1946年暑期回武汉,应聘到湖北医学院任教,讲授有机化学和药物学。1947年秋,到北平市立第一医院任药房主任。1949年初,到张家口华北医科大学分校任教,是年8月,被调到山东济南的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后改山东医学院,现为山东医科大学)药科任讲师、生药教研室负责人。1952年他到北京,直至1983年,在中国药学会担任《药学通报》(现名《中国药学杂志》)副主编,1981年,评为编审。曾任中国药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卫生部支部副主任委员,《药学学报》、《中国海洋药物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等期刊的编委、顾问等。现任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杂志》顾问。
为药学编辑工作尽心竭力
成为我国药学界有名的编辑专家
  40多年时间里,陈新谦除进行过一段时间的科研、教学工作外,绝大部分精力都献给了药学编辑事业。他早年即一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一面从事期刊编辑,曾参加过《药学季刊》的编辑工作,主编过《科学中学生》(1945年在重庆出版)和《药学学习》杂志(1950—1952年在济南出版)。1952年,在中国药学会第十三次大会召开前夕,他离开山东医学院,到北京参加《药学通报》杂志的筹备与创刊工作,开始成为一名专职的编辑工作者。有人问他:为什么放着大学的老师不当,来干一个专职编辑?他的回答是:“杂志也得有人去办嘛。如果能办好一个杂志,其作用和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1953年1月,《药学通报》(现改名为《中国药学杂志》)创刊。他以满腔的热情,倾注全部心血于刊物工作。《药学通报》在编委会的领导和他的具体主持下,办得生动活泼,颇有特色,在交流学术经验、传播科技知识、促进药学事业发展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因而在药学期刊中享有较高声誉,拥有较多的读者。
  陈新谦有丰富的编辑经验、广博的药学知识和较深的文字造诣。但他从不以此为满足,总是勤于学习,经常参阅国内外期刊,博采他刊之长,不断改进编辑工作。他思想活跃,反应敏捷,结合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读者的具体情况,在编委会及其他编辑的通力合作下,及时调整刊物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稿工作。例如50年代,由于旧中国给药学事业带来的灾难,一般药学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均较低,刊物内容便根据这一实际情况以普及药学知识为主。60年代,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刊物内容即侧重介绍新知识、新技术,以推动医药卫生战线上的技术革命为主。“文化大革命”期间,《药学通报》被迫停刊达10年之久。粉碎“四人帮”后,刊物得以恢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国家建设重点的转移,刊物内容即以配合经济建设为重点,主要发表科研成果,介绍药学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以及国外新学科的发展。如临床药学,近年国外进展较快。在他的主持下,组织了大量的稿件发表,仅据1981—1984年的统计,《药学通报》发表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即达100余篇,约二三十万字,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学科在我国的发展。
  他在编辑工作中,能经常想到读者的需要,照顾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尽量选择切合实用的稿件,并通过细心修改,使文章深入浅出,让读者能看得懂,用得上。他反对发表故作高深、不切实际的文稿,反对把科技文章写成天书,使读者望而生畏。在大量来稿中,只要某稿有一两点可取之处,他都要把它挑出来加以整理发表。这种“沙里淘金”的作法,赢得了读者的好评,也鼓舞了一些年轻的作者。例如1987年第1期刊登的《用管道法提取蛤蟆草有效成分》一文,就是从许多来稿中挑出来的。蛤蟆草(雪见草)成分的提取。原来用萃取法,操作繁琐,且需用大量有机溶剂,作者改用“直接管道提取法”,减少煎液浓缩及高浓度乙醇处理,使工艺大为简化,提高工效约5倍。但该稿投来时是一本油印讲义稿,写得很了草,有不少附图,文字冗长,叙述杂乱无章,头绪不清,看不出内容特点。此稿本来准备退稿。后经过仔细审读,发现尚有可取之处,于是他帮助作者反复修改整理,最后获得编委会通过。文章发表后,得到读者好评。
  他善于从来稿中发现苗头,发现人才。他耐心地帮助缺乏写作经验的作者修改文稿,从而培养了作者队伍。凡是修改较大的文稿,他都要退还作者审读,或者在退改函中具体指出其不足之处,帮助他们在写作科技文稿上得到提高。他还对一些稿件的实验设计、科学性、方法学等提出意见,帮助作者提高科研工作及论文本身的学术水平。例如,《药学通报》发表的《用药物进行大面积空气消毒的初步研究》一文,原稿在实验设计上有缺点,实验记录亦不完整。经指出后,作者补充作了实验,并补充了有关数据,从而提高了该项科研工作的科学性。
  他还善于发现大多数读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有针对性地组织稿件。如由于新药品种的增多,临床治疗的发展,静脉注射药物的配伍问题日益增多,在他的安排下,组织发表《常用静脉滴注药物的配伍禁忌》(附有24种常用静脉滴注药物配伍禁忌表)一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后相继有80种、104种、120种静脉滴注配伍禁忌表出版。各医院药房、急诊室、护士值班室等处加以张贴,作为工作参考。许多医药书籍,如《实用儿科学》、《临床药物手册》、《实用药物手册》等等,也将这些表格收载在附录中。
编撰的《新编药物学》内容丰富久享盛名
  陈新谦不仅在编刊工作中做出了贡献,而且在编书工作中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他编著过3本书:《植物化学成分提炼法》、《新编药物学》和《药物学》。《新编药物学》一书由于内容丰富,材料新颖,久享盛名,自1951年第1版问世后,即受到广大医药工作者的欢迎。40年来,该书共进行过12次增订,重印达35次,累积印数达200万册,目前第13版已经出版。曾获“1986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足见该书读者之广,影响之深。
倡导成立药学史分科学会
积极推动药学史研究工作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陈新谦于198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精神焕发,决心发挥余热,努力为药学事业多做贡献。他除了仍继续从事编刊、编书工作外,还热衷于中国近代药学史的研究工作,积极推动药学史分科学会的组建。
  药学史是药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由于过去对这方面的研究重视不够,从事药学史研究的人不多,我国近代药学史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为了推动药学史这门学科的发展,陈新谦和我国其他药学界的老前辈共同发起于1983年9月在李时珍家乡湖北蕲春县正式成立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科学会。陈新谦当选为药学史分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会后,他组编出版了《李时珍研究论文集》,书中收载有他与别人合作的重要论文《本草纲目与现代药学研究》。他对药学史这一新学科在国内的开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到目前为止,学会已先后召开过6次全国性药学史方面的学术会议,交流药学史研究论文达767篇。《药学通报》及《中国药学杂志》还开辟“药学史”专栏,发表重要文章累计100余篇,有力地推动了药学史的研究和发展。
积极钻研 努力开拓
填补近代药学史研究的空白
  自70年代以来,陈新谦即留心药学史的研究,并集中精力钻研近代药学史。他在近10年内,通过深入研究,撰写发表的论文已有40篇左右,内容涉及我国药学近代史范围的医药工业、商业、药材业、教育、科研、学会、出版、单类药物(抗肿瘤药物)等方面以及太平天国药学史料等。此外,对药学通史的若干领域,例如药店和药市、药学大事纪、《本草纲目》等亦有专门研究。他的工作,在中国药学史特别是近代药学史方面有着开拓性意义。
  经过几年的努力,陈新谦与张天禄合作于1987年撰成《中国近代药学史》一书。该书总括了1840—1949年百余年间我国药学事业的进展史实,已于1993年出版。
  继《中国近代药学史》之后,陈新谦又于1989年撰成《中华药史纪年》。该书上起传说中的远古时代,下迄1983年。把几千年来我国药学领域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按照年代顺序简要地加以编列,以备读者检阅参考。
  陈新谦除编辑书刊、研究药学史外,对科普工作也非常重视。为了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医药知识,他在《大众医学》、《祝您健康》、《开卷有益》、《健康报》等报刊上先后发表了不少科普文章,受到读者的欢迎。
  陈新谦为人质朴谦逊,平易近人。作为一名编辑工作者的前辈,对年轻编辑的培养非常重视。在平日工作中,他对编辑同志随时进行指导帮助外,还专门组织他们学习,亲自讲课多次。为了更有效、更具体地帮助编辑同志们提高,他选择编辑加工好的稿件进行再加工,然后和编辑一道讨论,使他们体会更深,受益更大。
  总之,陈新谦在数十年的编辑生涯及科研工作中,勤勤恳恳,呕心沥血,为整个药学事业奉献出一腔赤忱,为药学编辑事业和药学史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作者:张天禄 章捷)
简历
  1918年7月21日 生于湖北省汉阳县。
  1942年 毕业于陆军军医学校大学部药科。
  1942—1943年 任陆军军医学校附属药品制造研究所技佐;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贵阳总库药师。
  1944年 任重庆亚光药厂药师;创办《科学中学生》杂志,任主编。
  1945—1946年 任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助教。
  1946—1947年 任湖北医学院教员。
  1947—1948年 任北平市立第一医院药房主任。
  1949—1952年 任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后改山东医学院)讲师。
  1950年 创办《药学学习》月刊,任主编。
  1952—1983年 任《药学通报》(现名《中国药学杂志》)副主编。
  1953年 任中国药学会第十三届理事。
  1979年 任中国药学会第十六届常务理事。
  1983年 任国药学会药学史分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1984年 任《中国药学杂志》(原名《药学通报》)顾问。
主要论著
  1 丘晨波,陈新谦.植物化学成分提炼法.广州:丘晨波药师事务所,1949.
  2 陈新谦.新编药物学.第1~5版.济南:华东医务生活社,1951年6月,1951年11月,1952年1月,1952年10月,1952年11月,第6~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4年,1957年,1960年,1963年,1974年,1981年,1985年,1992年;第11版增补版.1983年.
  3 陈新谦.药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4 陈新谦.《本草纲目》及其后续性著作.药学通报,1982,17(9):550.
  5 陈新谦.我国药学期刊简史.药学通报,1982,17(10):610.
  6 陈新谦.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药学会.药学通报,1984,19(4):239.
  7 陈新谦.建国以来的中国药学会.药学通报,1984,19(5):302.
  8 陈新谦.记解放前的药科“改院”斗争.药学通报,1984,19(11):689.
  9 陈新谦.山楂药用简史.中国科技史料,1985,6(4):18.
  10 陈新谦.我国近现代药学史文献概述.药学通报,1985,20(7):437.
  11 陈新谦.太平天国药史拾零.药学通报,1985,20(10):620.
  12 陈新谦,张天禄.《本草纲目》与现代药学研究.见李时珍研究论文集.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24—354.
  13 陈新谦.清末至解放前的药学教育概况.中华医史杂志,1986,16(1):53.
  14 陈新谦.我国现代抗肿瘤药发展简史.中国科技史料,1986,7(2):37.
  15 陈新谦.简记解放前上海及内地的制药业.药学通报,1986,21(3):170.
  16 陈新谦.阿片史话.中华医史杂志,1986,6(4):238.
  17 项隆周,陈新谦.上海西药商业的发展过程及特点.药学通报,1986,21(8):479.
  18 陈新谦.中国近代药学大事年表(1840—1949).中国科技史料,1987,8(2):57.
  19 陈新谦.本世纪20—40年代国人对中药的研究.中华医史杂志,1987,17(2):107.
  20 陈新谦.鸦片战争以前的药店和药市.药学通报,1987,22(3):166.
  21 陈新谦.中药界在日中国受到的迫害及其抗争.药学通报,1987,22(8):487.
  22 陈新谦.中国药学会八十年纪要(1907—1986).药学通报,1987,22(11):645.
  23 陈新谦.中国近代药学书刊的出版工作.中国科技史料,1988,9(1):20.
  24 陈新谦.一本最早介绍西方药学的著作《内科新说》下卷.药学通报,1988,23(3):174.
  25 陈新谦.我国近代药学史给人的启示.中华医史杂志,1989,19(2):102.
  26 Chen Xingqian(陈新谦),Qian Shouchu(钱寿初).Great achieve-ments in ancient Chinese pharmacy.J Tradit Chin Med,1989,9(3):230.
  27 陈新谦.两晋以前药学大事记.中国药学杂志,1989,24(8):485.
  28 陈新谦.两晋至五代药学大事记.中国药学杂志,1990,25(2):113.
  29 陈新谦.两宋金元药学大事记.中国药学杂志,1990,25(5):304.
  30 陈新谦.明代至清鸦片战争以前药学大事记.中国药学杂志,1990,25(6):364.`